首页 > 资讯 > >内容页

南江县金盆小学:让乡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

2023-10-19 12:32:51 来源:教育文摘周报


【资料图】

金盆寨山下,高家河畔,有一所“小而优”“小而美”“小而特”的南江县高塔镇金盆小学。这里的孩子们最喜欢上乡土教育课程,他们很热爱家乡、聪明能干。这里的孩子们也随着“劳动实践”“科普教育”“创客空间”“农耕文化”“成果展览”等乡土课程开发利用,不断丰富乡土教材内容,在生长的这片土地上“寻根”,在绚丽的舞台上绽放光彩。

走进金盆小学,在梁琴老师的班级里,一场生动的乡土民俗课《会说话的传家宝》正在进行着。全班的孩子们拿起自己从家里带来的“传家宝”,在课堂上向大家一一介绍“传家宝”的名称、经历、制作过程及使用方法。一名叫黄仕梁的同学手拿“传家宝”走上讲台,立刻向大家介绍他家的“传家宝”:“我叫‘撮瓢’,是我爷爷那辈人用家乡的泡桐树人工做成的,使用很轻巧,至今约70年历史了,现在很破旧,表面还有蛀虫眼,古色古香的,撮瓢口都烂了,用铁丝补着的,现在我们家还在使用它,用来撮谷子、包谷、麦子、大米、豆类等粮食,我喜欢这个传家宝”。通过孩子们生动有趣的语言的描述和动作的比划,把自己心爱是“传家宝”说活了,说神了,孩子们个个听得非常入神,也很投入,整个教室充满童趣与活力。

“全班同学都是演员也是观众,更是“传家宝”历史的体验者。”梁老师告诉笔者,这是他们正在上的一堂乡土文化课《会说话的传家宝》。

“我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,开始在学校综合劳动实践基地学习种菜了,认识了不少的农作物,按照农历24个节气种植相关的农作物,翻土、播种、施肥、浇水、除草、杀虫等,成为‘小农人’,回家后,也学会帮助爸爸妈妈、爷爷婆婆干农活,干家务活了,锻炼了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”,六年级学生高明明高兴地说道。现在像高明明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,他们在乡土教材里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。

金盆小学位于南江县高塔镇西北方向,距南江县城约50公里,是一所边远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。近几年来,由于农村人口急剧减少,生育率下降,学生涌入城市学习多,乡村学校将面临生源枯竭危机。学校立足于实际,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,把课堂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阵地,通过挖掘、创新、传承、合作、交流,不断提炼当地乡土文化的精髓,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,通过把农耕文化引进校园和常规教育有机结合,不但促进了学校的乡土教育再上新台阶,也成为了当地乡土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为乡村振兴培养后备人才。

“我们以乡土教材《农耕文化》为教学基础,结合其他本土文化课程,积极推进乡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,将乡土课程教育融入大课间活动,民俗童谣融入音乐课程,乡土文化绘画融入美术教学,竹竿舞融入体育课程,通过寓教于学,增强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。” 金盆小学校长吴伟表示,学校还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到学校授课,虚心向他们学习具有乡土农耕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,进一步突出学校的乡土教育特色。

“教师的责任是将文化知识教授给学生,我们作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人,责任之一就是将乡土文化传承给后代,二者皆是文化知识的传承者,将二者相融合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。”教师康雪梅说。

欲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金盆小学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,在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,通过编写优秀的乡土教学设计,把每一堂课都上成优质课,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,编写了一本本乡土教材,供学生及家长阅读。

2020年到2023年,学校创造性的使用了乡土教材,并开设了“劳动实践教学”“光伏电站科普教学”“农耕文化教学”“乡土大课间”“乡土成果展览”“民俗童谣传唱”“竹竿舞”等兴趣课,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讲课,作指导,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有趣。

“做有根的教育,育有根的人。”不仅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老师们表示,今后将继续在乡土里“寻根,生根,长根,养根”,将乡土文化教育与现代课堂相结合,让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,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。(李仕国)

标签: